口罩的分類
一、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與健康研究院(NIOSH)粉塵類呼吸防護新標42CFR84 1995年6月8日公布(根據濾料分類)
N系列:防護非油性懸浮顆粒 無時限
R系列:防護非油性懸浮顆粒及汗油性懸浮顆粒時限八小時
P系列:防護非油性懸浮顆粒及汗油性懸浮顆粒無時限有些顆粒物的載體是有油性時,而這些物質附在靜電無紡布上會降低電性,使細 小粉塵穿透,因此對于防含油氣溶膠的濾料要經過特殊的靜電處理,以達到防細 小粉塵的目的。所以每系列又劃分出了3個水平:95%,99%,99.97%(即簡稱為95,99,100),所以共有9小類濾料。
二、歐盟EN149標準:
FFP1:最低過濾效果》80%
FFP2:最低過濾效果》94%
FFP3:最低過濾效果》97%
三、澳洲AS1716標準
P1:最低過濾效果》80%
P2:最低過濾效果》94%
P3:最低過濾效果》99%
三、日本MOL驗證標準:
DS1:
DS2:最低過濾效果》99%
DS3:最低過濾效果》99.9%
四、臺灣地區CNS標準:
五、中國國家標準GB6223-86 UDC 614.894:分為四類
以上檢驗標準均以0.3微米的粒徑做測試,歐盟標準的檢測流量為95L/min,美國標準為85L/min。我國國標用懸浮粒徑<5微米的90%以上,<2微米的70%以上,流量值為42. 5L/min。在濾料的檢測認證上則采取了“最壞個案”的思想,即在實驗室做檢測實驗時的條件設立為最惡劣條件。如做效率實驗時所用的氨化鈉鹽或DOP油霧的粉塵粒徑為0.3微米的氣體動力學計算直徑,它代表了極細小的且最易穿透濾料的顆粒的大小、代表了從事強體力勞動時的呼吸量,實驗前還要對濾料進行高溫高濕的預處理,代表了惡劣的工作環境,所有這些的目的是檢驗在如此苛刻的條件下,如果濾料能通過檢測而達到相應的效率水平,那么在實際應用中定能更有效地保護工人的健康了。防毒濾料一般都采用活性炭或經過化學處理的活性炭作為材料,通過吸附或化學反應將毒氣或毒蒸氣過濾而不被人吸入。活性炭的內部結構中有很多微孔能構成極大的比表面積,這些微孔能將分子大小不同的毒蒸氣和毒氣分子吸入其中而不會逃脫。活性炭的處理及安裝要求是很高的,若處理不當或活性炭顆粒很粗,而造成粒間縫隙,那么毒氣就會從縫隙問穿透進入呼吸道,而不會被吸附了。因此,自己更換袋裝活性炭的做法是非常不科學的。好的化學濾毒盒里的活性碳應添裝密實,粒徑小,比表面積大,這樣防毒時間才會長,同時還要考慮呼吸阻力小,配戴舒適。一般來說,不同類型的化學過濾盒可以防不同類型的化學物質,如有機、酸性、綜合防毒、氨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