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目前最為突出的問題,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以及濫用食品添加劑,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饅頭、毒豆芽等等近年來的一系列安全事件,大多與此相關。如何把添加劑用得放心,現在國內官員和專家總結出幾十個因素。不管怎么排,監管乏力當然應該排在頭幾位。
新華社揭發的個別地方養魚執法,就是把食品生產企業像魚一樣養起來,縱容它犯法,再去罰款,還不會一次罰夠,以便下次再罰;雙匯瘦肉精中拿錢購買空白合格證,當地監管部門的全面淪陷。這些事駭人聽聞,然而都比較特殊,我們就以沈陽最近的毒豆芽事件分析,看一看監管的常態。
我們首先可以發現,現行中國食品飲料招商監管不是以預防為目的,而是以懲罰為目的,而且主要是針對特定人群的懲罰。泡發豆芽的藥水有致癌性,這個很讓人生氣。其實現在上小學的孩子,從記事起認識的豆芽,就是肥肥大大的樣子。每個人心知肚明是咋回事,都沒什么言語。事件終場,卻只刑拘了20多個加工豆芽和賣藥水的商販,又是什么道理?這是其一。
現行飲料招商監管,長期以來被外界甚至是官員自己稱作救火式監管,即哪處著火便去滅火,救完后還要趕下一個場子。實際上,“救火”詞不達意,已經近乎夸大溢美。所謂救火,雖然不能有效防止火起,但仍能及時予以撲滅,從而避免了更大損失。豆芽之亂象又存在了多少年?我們是否見過一把火著了十多年之后,把火撲滅,還可以拍著胸脯慶幸火終于被撲滅的。這是其二。
最重要的是,現行飲料招商網監管通常是自上至下發動的,而不是自下至上發動的。毒豆芽事件的整治,正值全國各地食品監管行業掀起了打擊非法添加劑的高潮,查處了五花八門的各類食品,這和前兩年全國各地高調打擊地溝油很相似。往日里,有市民見到滿市場豆芽的奇形怪狀,大聲呼救要求監管,你覺得會有什么樣的結果?有人曾得到答復稱,國內現行法規沒有明確豆芽歸誰來管,所以愛莫能助。
“加強監管”,這四個字說起來往往重如泰山,做起來經常輕如鴻毛。應該認識到,所謂職責不清、所謂法制空白和所謂人手不夠等等,都只是現行中國飲料招商監管體系深層弊端反映出來的表面現象。電視臺主持人念錯了字會被扣工資,記者寫錯了字會被罰款,嚴重的還有可能離開崗位;企業銷售員,要是跑丟了大單子,也會被罰甚至可能開除。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責任,怎么人命關天的食品監管,卻很少聽說過有人擔責。
如果我們不能對食品飲料招商網監管體系做大的手術,做大的調整,等風刮過,等毒豆芽又滿大街叫賣,老百姓和監管者仍然都會視而不見。唯一可以依靠的是,把監管的主動權想辦法交一點給人民群眾,譬如公眾的投訴,能否可以影響職能部門負責人的升遷任免。如此,監管者還會像現在這樣叫嚷“壓力大嗎”?不會的,他們會天天到農貿市場上拿個饅頭抓把豆芽,反復地檢查,任勞任怨不會叫苦。
轉載于:http://zs.21food.cn/zxzs/zxzs--02008,03002,02011,030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