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幼兒園環境就應該是一本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無聲教科書。”環境對幼兒的發展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教育意義尤為重要。如何達到讓墻壁說話的目的,使墻壁環境更好的服務于幼兒發展,我公司遵循了“四項”設計原則。
1、墻面環境與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原則。為了保證環境的教育性,必須讓環境的每一部分都有利于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創設墻面環境時應目標明確,而且要把目標落實到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以至每個具體的活動中,以目標為依據,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來創設環境。如:某幼兒園中四班開展的“瑞吉歐多元化教育中國化教育研究”試驗課題,他們的墻面裝飾就很富有特色,把教育目標、教育理念滲透在環境中。每兩周都有孩子們的生成內容展示在“討論天地”中,“大樹生病了”,我們來討論“由哪些害蟲引起的?”“我們應怎樣幫助大樹?”每個小朋友都來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整理并配上圖片,這樣的環境也讓其他班的孩子收獲不少。還有他們的“每周一星”,根據瑞吉歐的教育理念,展示每個孩子的不同作品、不同理想、不同愛好,讓孩子們在其中發現自己、了解自己,體驗成功、找到自信。小一班的“美術作品區”,老師開始畫了各種各樣的樹,然后根據教學進度,孩子們可以在上面涂染樹葉,手指點畫小花、紅棗,用小手印楓葉,撕紙粘貼各種水果等等。瞧!一面以“樹”為主體的墻壁能讓孩子們把小班的繪畫技能都展示出來,同時還能對孩子們進行計算、語言、德育等方面的教育?! ?/span>
2、發展性原則。墻面環境的發展性是根據當前的教育目標和幼兒的現有水平,分期變換創設的。如:小班初期,幼兒繪畫技能有所欠缺,教師共同和孩子合作創設環境,像前邊所說的小一班,老師畫樹,孩子們添畫樹葉、小草、水果等。到了中班,孩子們的繪畫技能有所提高,作品也很豐富,可以開設“個人小畫展”,增加孩子們的繪畫熱情和興趣,體驗到成功感和自豪感。到了大班,孩子們對個人畫展不感興趣了,老師針對有的孩子會照相,提議孩子們開設“個人攝影展”,使孩子們的審美情趣又有所提高,并且這一活動也能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總之,幼兒園環境的創設,不能隨意、盲目,而應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現有水平做整體考慮,使環境創設服務于課程環境的發展。
3、幼兒參與的原則。幼兒園環境的教育性不僅蘊含在環境之中,而且蘊含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過去的環境創設使幼兒的思維和行為依附于教師的思維和行為。而今,墻面環境無論從內容來源、主題的產生等多方面都生動、直觀、真實的再現了師幼之間近距離的對話;幼兒與教師之間親密的關系;幼兒與幼兒之間的情感氛圍。幼兒園環境創設是教師與幼兒合作,幼兒能以小主人的身份親自參與的教育過程。這一過程將向幼兒傳遞一個對其終身成長都極為重要的信息:“我們能影響自己的生活。我們的力量能使環境發生改變?!币虼?,在實踐工作中,我們在墻面環境創設方面重視師生共同參與,堅持師生共同討論主題,共同設置布局,真正發揮了幼兒的主體性和參與意識。
4、動態性原則。環境的動態性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指環境的創設要根據教育和幼兒發展需要不斷發展變化。二是指在不斷更新環境的過程中,為幼兒提供更多參與活動和表現的機會和條件。如:在創設幫助幼兒認識四季變化規律和特點的壁畫時,有的老師采用留、變、添、減的方法。如表現樹木的變化,春天讓幼兒用皺紋紙擰迎春花、團桃花粘貼在樹干上;隨著氣溫升高,讓幼兒取下迎春花、桃花,添上葉子、補上桃子,表示夏季枝葉茂盛,花兒結果;到了秋季,再讓幼兒把綠葉換成黃、紅、棕色的葉子,并表示出葉子飄落的情景;冬季來臨,讓幼兒取下葉子,換上白色的棉花,表示積雪,以及剪貼漫天飛舞的雪花和落滿白雪的青松。這樣,四季的景色在幼兒的參與下不斷變化。動態的環境還可以根據國際、國內和園內大事不斷變化。
總之,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不再是強調“美化、綠化、凈化”等外在裝飾,也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手工勞動。我們應以幼兒發展的需要為目的,緊緊圍繞教育目標和教學內容,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他參與的積極性,共同創設幼兒所喜愛的與之產生互動的墻面環境。使它對幼兒在認知、情感等方面產生隱性的影響,像海綿吸水那樣融入幼兒成長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