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結石是泌尿系統的常見病之一,國外統計,在發達國家其發病率在成人人群中為2%-3%,僅美國每年因尿路癥住院者達30萬以上,約10萬人以上接受手術治療。在體外沖擊碎石術(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的誕生之前尿路結石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取石。
該機的發明源自一個意外現象的啟示。沖擊波是在某一介質中(水、空氣等)由于能量的突然釋放而產生的高能量壓力波。六十年代初,西德道尼爾航空公司的科技人員就發現當飛機高速穿過雨云時,可產生一種沖擊波可使飛機內部的器件受損,而飛機的外殼卻完好無損,這一現象引起了物理學家的重視,1963年該公司成立了沖擊波研究室。1966年該研究室的一位工程師偶然接觸到正在工作的沖擊波靶子,他的身體產生了如同電擊一樣的感覺,這位博學的工程師立即意識到這是沖擊波進入人體后產生的效應。1969年由西德國防部資助,該公司開始了《沖擊波與動物組織間的相互關系》這一課題的研究。他們發現,當沖擊波經過兩種介質的界面時,會發生反射和折射,其程度取決與界面上兩種介質的聲阻抗差。由于絕大部分機體組織和水的聲阻抗接近,所以沖擊波在水中傳播和通過機體過程中沒有明顯的能量損失,也不會造成傷害,只有肺組織由于空氣與組織鄰界面上的高聲阻抗差,而對沖擊波特別敏感。在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現象,即在機體內于測量的金屬探針容易被沖擊波擊碎。這一消息傳到慕尼黑大學外科研究所的愛森波格(Eisenberger)教授耳中。當時他正在研究尿路結石的治療問題,這個現象立即引起了他的思考,使他開始了沖擊波碎石的研究。愛森波格與道尼爾公司沖擊波效應研究室人員通力合作,終于在1972年證明了經水傳播的沖擊波能夠粉碎離體腎結石,這一成功是體外沖擊波碎石史上的第一里程碑,它開辟了尿路結石治療的新紀元。史密特(Schmidt)和愛森波格將這一成功譽為結石治療上的革命。1974年1月ESWL研究被正式列入西德聯邦研究和發展課題該研究在慕尼黑大學外科研究所由史密特、愛森波格及喬斯(Chaussy)教授等人與道爾尼公司研究人員合作進行。該研究小組第一年解決了沖擊波的聚焦問題。沖擊波由電極放電產生。聚焦問題的解決使碎石系統有了一個基本的骨架。之后又解決:X線定位的問題,于1978年初研制成功一臺帶有兩套X線系統的新型碎石機,實踐證明對腎結石采用兩套X線系統交叉定位比超生定位準確,經一系列實驗為ESWL用于人體奠定了基礎。終于與1979年9月研制成功帶有X線定位系統的Dornier HM-1碎石機。到1980年西德慕尼黑路德維哥麥西米蘭大學泌尿外科喬斯等將該機首次用于臨床治療腎結石病人。經4000次沖擊波后病人那塊頑固的結石被完全擊碎了,幾小時后尿中排出了結石碎粒,2天后X線檢查患者腎區結石影像消失了,這次成功試驗使尿石癥的非手術治療成為可能,成為八十年代醫療技術的一項重大突破,成為泌尿外科學發展的里程碑。
在此后2年間,在慕尼黑應用HM-1碎石機治療了220例病人,證實大多數尿路結石用沖擊波治療是安全有效的。尿路結石者免遭手術之苦的夢想終于實現。科學是沒有國界的,1983年HM-[1]型碎石機問世后,ESWL很快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推廣,世界上德國、法國、美國、以色列、意大利和日本等許多國家生產體外沖擊波碎石機。1985年我國研制成功第一臺碎石機至今,已有20多家生產廠家。國內接受ESWL治療的患者已達10萬人之多。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和碎石機性能的改進,ESWL的適應癥不斷擴大,從單純的腎結石到輸尿管、膀胱結石,從單側單發到雙側雙發,從小的結石到大結石,鹿角狀結石,都取得了較理想的治療果。75%的尿石癥可單純用ESWL治療,20%的需ESWL和腔道泌尿外科技術聯合治療,而真正需要開放性手術者不足5%。據國內外多數醫療單位的報告,ESWL的成功率在95%以上,治療3個月后隨訪,結石排凈率達85%需再行開放手術者約占1%。
在大力推廣ESWL治療的同時,各國也進一步開發和研制更優秀的新型碎石機。已研制出具有X線和B超兩種定位系統及可移動式的新型碎石機。這樣,阻光結石和非阻光結石都能定位。大多數碎石機多采用無水槽,水囊式碎石機,從應用來說,已經生產腎結石體外沖擊波碎石機,膽結石體外沖擊波碎石機和通用型體外沖擊波碎石機。從其結構上來說,沖擊波發生源的原理各異,采用的定位方式不一。沖擊波發生源有液電沖擊波,壓電效應、聚能激光、電磁感應和微爆炸等多種原理產生的沖擊波。力求使作用于結石的沖擊波性能更為理想,結石的定位裝置,患者的監護系統及治療操作系統不斷改進,使體外沖擊波碎石機的性能日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