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護網(邊坡防護網):施工方案 一、GPS2型SNS自動防護體系簡介 該體系首要構成包括鋼絲繩錨桿、縱橫支持繩、鋼絲繩網、縫合繩。鋼絲繩錨桿和縱橫支持繩構成固定體系,經過縫合繩拉緊,對柔性網有些進行預張拉,將作為體系首要構成的柔性網掩蓋在有崩塌落石災禍的坡面上,對全部邊坡構成接連支持,其預張力工作使體系盡量緊貼坡面,并構成了抑制部分危巖移動或在部分位移或損壞后將其裹覆(停留)于原位附近的預應力,然后完成其自動加強防護的意圖。二、邊坡防護設計基本要求 1、場所范圍內的水文、地質條件、巖土工程特征及周圍環境(路途、管線、建筑物)是邊坡防護設計需求具體了解和剖析的首要內容;2、邊坡防護設計方案必須確保支護構造的安全,確保邊坡防護周圍建筑物根底及已施工和運用的地線管線、市政路途的安全;3、邊坡防護計劃在安全的前提下,滿意國家修建工程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 4、規劃有必要考慮施工時期度過旱季,或其對邊坡穩定性的晦氣影響及施工工期的影響; 5、邊坡支護構造為永久性修建,運用年限為50≈100年。 三、體系安置的具體要求和參數 1、鋼絲繩錨桿安置:錨桿采用2×Φ16鋼繩錨桿,長度2≈3m,縱橫標準距離、排距為4.5m×4.5m。錨桿孔盡可能安置在天然低洼處,為此可對錨桿的標準距離作0.3m左右的調整,以保證體系盡可能貼緊巖面;部分區域根據需要可補充固定錨桿,補充錨桿長度3m;錨桿孔首應與巖面盡可能筆直。2、支持繩:縱橫支持繩均穿過沿程鋼絲繩錨桿的環套,并用緊線葫蘆張拉至手感不再松動為止,兩端用繩卡固定。為避免支持繩張拉艱難,對縱橫向尺度較大的邊坡,每根支持繩可按30m擺布分段。 3、熱度鋼絲格柵網:格柵網應掩蓋全部防護區域,網塊間搭接寬度不小于125px,網塊間及網塊與支持繩間需用扎絲扎結。 4、鋼絲繩網:每相鄰四根鋼絲繩錨桿構成一個矩形掛網單元內鋪設一張鋼絲繩網,網塊邊緣與支持繩間縫合張拉連接。 四、施工設備方法 1、對坡面防護區域內的浮石,雜物進行根除; 2、在每一孔位處鑿一深度不小于錨桿顯露環套長度的凹孔,一般口徑為500px,深500px。3、按規劃深度鉆鑿錨桿孔并清孔,孔深應比規劃錨桿長度長125px-250px以上,孔徑不小于Φ42;受鑿巖設備約束時,構成每根錨桿的兩股鋼繩能夠別離錨入兩個孔徑不小于Φ35的錨孔內,構成人字形錨桿,兩股鋼繩間夾角為15°≈30°,以到達相同的錨固作用;當部分孔位處應底層松懈或破碎不能成孔時,選用斷面尺度不小于 0.4×0.4的C15砼根底置換成不能成孔的巖土段。 4、注漿并刺進錨桿,選用標號不低于C2O的水泥漿,宜用灰砂比1:1~1:1.2、水 灰比0.45~0.5的水泥砂漿或水灰比0.45~0.5的純水泥砂漿,水泥宜選用42.5R普通硅酸鹽水泥,優先選用粒徑不大于3mm的中細砂,保證漿液豐滿,在進行下一道工序前注漿維護期不少于3天。5、裝置縱橫支持繩,張拉緊后兩段各用二至四個(支持長度小于15m時用二個,大于30m時用四個,其間用三個)繩卡與錨桿顯露環套固定銜接。 6、從上向下鋪設鋼絲繩網并縫合,每張鋼絲繩網均用一根長約32m的縫合繩與四周支持繩進行縫兼并預張拉,縫合繩兩段各用兩個繩卡與繩網進行固定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