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暖時花競發,3月12日開始正式“出九”,九盡桃花開,這意味著數九寒冬已經由去,天色開始溫暖。而從去年第四季度以來,鋼鐵邁入“寒冬”,如今顯然沒有由于春天的來臨而回暖多少,春天并非鋼鐵業的“春天”。
中國鋼鐵行業正迎來結構調整、轉型進級的發展機遇,卻也面對成本高漲、需求增速趨緩、節能減排壓力增大等嚴重挑戰,“高成本、低盈利”是對很多鋼企的生動寫實。面臨產能過剩、供大于求的工業現狀,鋼鐵出產企業應該如何面臨困局?鋼廠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來改善生存環境、進步競爭力呢?
基于此話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沙鋼集團淮鋼特鋼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黨委書記何達平,他先容了淮鋼“十二五”期間的發展規劃,并對鋼廠轉型進級、降本增效、節能減排等題目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李克強總理說供給改革的方向和鋼鐵行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這是很準確的。但是,把它外化成“中國的鋼鐵行業什么都要做,無論什么樣的市場都要包辦”,則是極端解讀了總理的意思。其實,這些年中國鋼鐵行業已經進步了很多。幾年前,我國每年需要進口5000多萬鋼材,到去年這一數字下降至1200多萬噸;而出口量以前很少,現在已經達到了1億多噸。而且,其中除了一部分的中低端產品外,還有相當一部分高端產品,如華菱鋼鐵的高端產品出口量有200萬噸。除了直接出口外,依靠機電產品出口的鋼材間接出口量也有很大一部分,這也意味著我國的鋼鐵產品已經能夠覆蓋絕大多大數的高端產品,也說明中國鋼鐵業已經有了綜合競爭優勢,并不像有些人講的那樣大而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