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生產的配套技術尚不完善以及南方地區冬春季的氣候特點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棚的大面積發展。所以,在我國南方地區,大棚的推廣經歷了菜農被動接受到主動要求這樣一個質變的過程。到了80年代后期,特別是90年代初,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以及農村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大棚蔬菜得到了飛速發展。浙江省的大棚發展過程可以說是我國南方地區大棚發展的一個縮影。目前我國南方地區的大棚面積已經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如上海市有2000公頃,江蘇省有60000余公頃,整個南方地區的大棚面積已達到15萬公頃以上大棚鋼管。
60年代后期、70年代初,塑料中小棚開始在各地推廣,主要在冬春季育苗及果菜類蔬菜的早熟栽培;同期,占地約667平方米的簡易鋼架塑料大棚在長春市投入使用,而后上海等地也開始生產鋼架大棚用于種植蔬菜。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杭州市江干區利用竹架塑料大棚栽培蔬菜獲得成功,這為大棚的迅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從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我國的大棚蔬菜生產僅僅處于探索階段,特別在我國南方地區,并未形成規模。目前所使用的大棚實際上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這是以裝配式鍍鋅薄壁鋼管大棚的開發成功為標志的。但由于當時處于計劃經濟時代,大棚的推廣經歷了一個艱難的過程,這不僅因為廣大菜農對塑料大棚的優越性不甚了解,人們對大棚的性能未充分認識和掌握,而且與昂貴的價格有關(菜農的經濟實力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