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全面提高各種素質,包括生存能力(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勞動素質、思想素質、政治素質等等。其中生存能力素質是基礎,心理素質是關鍵,文化素質是前提,科學素質是核心,勞動素質是表現,思想素質是主導,政治素質是根本。這七個方面的素質是缺一不可,必須都要重視。在這里鄙人淺談青少年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一,青少年生存能力素質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必要前提。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有了良好的生存能力素質,即是有了良好的身體素質,這樣才會有精力投入到無限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當中去。 青少年生存能力素質教育是各項素質教育的必要前提。人通過實踐使自己成為一種主體性的存在,同時把人自身之外的存在變成為自己活動的客體;實踐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基礎和中介,實現著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體現著環境的改變和人的自我改變的一致性;實踐過程是通過目的、手段和結果的反饋調控而自我運動、自我發展的過程,這實際上就是人對物質世界實踐把握的主要環節。 青少年就是通過素質拓展使自己成為社會的主體而存在,通過實踐把自己之外的存在變成為自己活動的客體,既使環境改變著自己,也使自己改變著環境,實現自我的發展和完善。現代社會,部分青少年已經把自己封鎖在書本、電腦的文化世界里,因為世界物質文明的發展,自身的生存能力素質往往下降,甚至遺忘。這也是客觀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 那么青少年面對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面對這樣一個學習、工作大量的腦力勞動的社會現實,是不是應該考慮我們自身的生存能力素質呢?舉一科學家做過的實驗,一只青蛙仍進滾燙的開水里不會死掉,但是是如果把它放在冷水里慢慢煮,它便會在不知不覺中被煮死!道理深入淺出,青蛙有能力不被燙死,那是在危險突然來臨的時候,那么當它沒有憂患意識時,把它放進冷水里面煮,反而要了它的性命!古人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青少年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應該考慮:我的身體素質要不要提高?我的毅力和勇氣要不要再提升?結果我們給的答案是:必須要!意志薄弱的人在行為上缺乏毅力,一遇到困難便動搖不前;在品德修養上進步慢且易反復。所以思想品德意志在認識轉化為行為的過程中也起重要的調節作用。 培養青少年的生存能力素質,首先要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思想品德動機和行動目的。
動機的確立是要經過思想斗爭的,動機斗爭的過程就是一種意志的過程,只有當正確的動機戰勝了不正確的動機之后,正確的行動目的才得以確立。其次,要提高學生的認識,培養堅定的信念以及崇高的義務感和責任感,以增加意志的力量。再次,要加強實際鍛煉,要求學生在履行道德義務的實踐中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克服各種障礙和困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是意志的集中表現。當發現學生的意志力薄弱,不能堅持如一時,我們應從實際出發,進一步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參加社實踐會活動,其中鍛煉最重要,多參加戶外拓展運動,通過戶外拓展項目,鍛煉其面對困難的勇氣,提高其挑戰困難的膽量,對其鼓勵再鼓勵!讓青少年充分建立自信心,給他們心靈上的安慰,給他們的感覺是:我們行!我們一定能行!就能促使他們再接再厲,克服困難,勇往直前。 二, 樹立學會生存、學會適應、學會發展的素質教育觀 知識經濟是多樣化的經濟,又是充滿變化、充滿競爭和挑戰的經濟,客觀上要求每一個人都能發揮出更大的主觀能動性、獨立性和判斷力,勇于開拓進取,善于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具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禁得起各種挫折和失敗的考驗,善于明辨是非,學會處理各種復雜的矛盾問題,具有很強的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要充分發揮人的個性,挖掘人的潛能,培養人的心智。 我們要鼓勵學生樹立起自尊、自強、自立的信心;要教育學生明確人人都是社會有用之才,人人都能獲得成功;教會學生在逆境中敢于前進,在挫折中勇于奮起,在不適應中富于變化。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培養學生具有一種追求真知而不畏艱辛的意識,一種積極探索問題的心理傾向,一種主動改變自己并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 根據素質教育的內化學說,人的素質形成的方式就是內化。 內化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有意識內化,即個體有意識地將外在影響和要求內化為自身的素質。課堂教學正是實現了這樣的功能?讓學生把學科的知識結構內化為頭腦里的認知結構。 二是無意識內化,指個體在無意識之中接納外在影響和要求,即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生有些方面的素質,如生存能力素質及心理素質正是經過無意識內化的方式獲得的,即靠環境感染,靠場所熏陶,靠潛移默化來培養。這些素質很難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出來,即使培養出來,也是不扎實的,沒有長久的實效。無意識內化是人的素質形成不可缺少的渠道,實際證明光靠學科課程的課堂教學不可能培養出生動活潑的、主動發展的、多種多樣的人才。而素質教育的其他渠道正好彌補了課堂教學的缺陷,如興趣小組活動,學生依據自己
的興趣愛好,自主參加某些小組活動,發展特長,形成個性,這就有利于提高素質的整體水平,這在課堂教學上是很難做得到的。可見實施素質教育必須通過多種渠道,互相彌補,相得益彰。從學校外看,課堂教學更不可能成為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我們看到學生在校活動時間一般不超過7小時,至少有9個小時在校外度過。如果我們只重視7個小時的被動接受,而忽視了9個小時的主動發展,恐怕素質教育難以全面實施。說到底,素質教育的實施是全社會的事,學校的課堂教育只能完成其中一部分工作。 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不可缺少的渠道,它們各有優勢,與課堂教學同等重要。素質教育的實施完全要靠這三者合力的作用,缺了誰都不行。 三, 學生實踐和體驗是根本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學生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找出要點和主干,豐富現實生活的內容,使學生對主要教學內容做到掌握。 這是進行教學的第一步,對學生來講是新的知識領域建立的一塊根據地,是進一步學習和發展的基礎。人所掌握的各種知識體系是在不斷地學習中獲得的,從別人那里獲取現成的知識補充到自己的體系是一個的重要來源,但不是一成不變的接收,是在不斷的社會實踐中對獲取的各種經驗以及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深化,逐漸的納入到自身的知識體系中去。 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實踐活動,不參加社會實踐素質就不會真正 的得到發展。學生應當走向社會,在學習之余進行社會實踐,可以加深對各種知識的理解,增加學生的社會經驗,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最佳途徑之一。 對于一個人的素質來說,又是自然和社會屬性兩個層次的結合和交織,不能簡單以“先天”和“后天”來劃分。二者的完美結合,素質才會有充分發展。由于遺傳、機體的發育、外部自然條件和社會制度等的制約,我們也不能期望每個人的素質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素質不但有自然性的一面,又有符合社會需求的特征,和平時期的治國之才、亂世的治軍上將就是這一特性的體現。 由于素質的發展是一個整體系統的動態平衡的過程,較高層次的素質特性需到一定的階段才會發展。不顧基礎對學生的要求過高是不切合實際的,素質的培養需穩步的進行,不能拔苗助長,破壞素質的和諧性。素質的發展雖有一定的規律,但由于影響素質現成和發展的因素頗多,且有不確定性,相對其進程做出符合實際的預測也是極為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