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至10月13日,國資委第一支“保增長”工作小組奔赴中信調研,中信向國資委求助,希望國資委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支持,幫助中信渡過難關。然而,國資委方面人士透露,不會給政策和錢的幫助。不僅如此,國資委給央企定了今年全年利潤要增長10%的目標,也給了今年進入保殼攻堅戰的“虧損王”中信非常嚴峻的考驗。
在種種不利情況下,中信于10月12日正式發行了40億元的中期票據,發行期限為3年。此次融資中信計劃將50%即20億元用于補充中信股份生產經營活動所需流動性資金,而剩余20億元用于償還本部將于2013年到期的部分商業銀行借款。
國資委主任黃淑和給中信開了9個“藥方”,主要是生產經營層面上,要求全面強化、精細化管理,堵住“出血點”。接下來中信要做的是如何把活做細,盤活現有資產。
鑫宜達曾經在2007年以75億元的凈利潤達到了業績的高峰,而隨后便一年不如一年,直到2011年、2013年連續兩年都陷入巨虧之中。股份(3.34,0.01,0.30%)年報顯示,2011年虧損21.5億元,2013年虧損額增加近一倍,達到41.5億元。雖然整體行業低迷,但是這個數字依然讓人吃驚。
更讓中信焦慮的是,市場行情掉入了“冰點”。經銷商紛紛向中信、中信、唐鋼、首鋼在內的螺旋焊管生產廠家發送公開信,要求螺旋焊管生產廠家“追補”如今倒掛的差價。
在滄州大街上,隨處可見貼著“鋼都”、螺旋焊管廣告的大巴車,還有帶有中信字樣的醫院、學校、報社、賓館、房地產等等,對于滄州來說,中信代表的就是這座城市。
這些看似話家常的事似乎映射了中信在歷史進程中的沉浮。
以前進鑫誼達當工人曾是一份榮耀,很多轉業兵也樂于將下半生交給鑫誼達。在這工作10年于2004年離開的工人劉勇(化名)對《華夏時報》記者笑稱,“當年他也是‘香餑餑’,很多醫生和教師這樣好職業的人都以嫁給鑫誼達工人為榮。”然而世事變幻無常,如今的鑫誼達工人不再是醫生和教師追求的對象。
滄州市總商會螺旋焊管貿易商會、滄州市螺旋焊管物流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蘇德強說,“上世紀90年代時,鑫誼達號稱有50萬人大軍,現在只有15萬人,裁掉了35萬人之多,我原來是在某鋼貿企業,也是上世紀90年代被裁的。”
據了解此集團[微博]有學校、醫院、房地產、信息產業、文化傳媒等各種產業,這是鑫誼達人眼中曾經的“企業辦社會”所留下的見證,他們認為中信承擔了太多不相稱的社會責任,盡管這些產業有很多已經開始獨立運營自負盈虧了,但是中信卻一直沒有真正“瘦下來”,老工業區里的那種老國企沉重的節奏沒有真正變得輕快。
實際上,履新8個月的中信董事長張廣寧正在悄然布局,試圖通過一系列動作解除鑫誼達面臨的保殼壓力和來自國資委的壓力。
降薪恐怕是一個轉型陣痛中的企業所不可避免的。另一名工人對本報記者說,由于業績虧損的影響,現在他們廠的工人工資月薪直降了1000元。這么大幅度的降薪還是很少見的。
“在這個情況下(產能過剩、生產一噸賠一噸),我們董事長最關心的就是質量,”中信內部人士說,“另外便是開拓差異化市場,我們以前用于房地產的線材如今幾乎不做了,主要是汽車和機械等高端市場領域,最新開拓的領域就是石油石化行業的儲氣罐(液化氣),這個對技術要求很高,我們已經做了四個了。”
“現在我們董事長非常忙,他正忙著大集團改制,想對本鋼、攀鋼進行體制改革,達到體制統一,產生協同效應。”中信內部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如今領導們很多都被調動,變化非常大。”
與此同時,經理正在調動一切可調動的力量助力中信保殼戰。今年3月5日,在他的舊部助力下,鑫誼達集團已確定與廣鋼集團在“物流方面”建立主要合作,以達到雙方共贏。
滄州市鑫宜達鋼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hbxinyida.com/news/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