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光互補
農光互補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無污染零排放的 特點,與高科技大棚(包括農業種植大棚和養殖大棚)有機結合,即在大棚的部分或全部向陽面上鋪設光伏太陽能發電裝置,它既具有發電能力,又能為農作物、食用菌及畜牧養殖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以此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主要有光伏農業種植大棚、光伏養殖大棚等幾種模式
農光互補的優越性
農作物生長需要的光與光伏發電所需的光波長不同,光伏日光溫室能夠實現發電種植兩不誤。由于太陽能電池組件可能會遮光,每個大棚根據不同農作物對光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裝機容量設計,滿足植物光合作用對光的需求。如苦瓜,生長過程中對透光度要求不高,可使用晶硅太陽能電池組件,多安裝電池組件,提高裝機容量多發電;光照要求高的五彩椒、番茄等茄果類蔬菜,則覆蓋透光性好的改良太陽能電池組件,降低裝機容量,增強透光性
太陽能電池組件還能阻隔部分紫外線,反射昆蟲交配需要的藍紫光,可有效減少蔬菜病蟲害,減少農藥使用量,提高蔬菜品質和產量,是綠色生態農業的新模式。夏季,受高溫影響,大部分保護地蔬菜在6~9月份無法正常成長。傳統大棚夏季棚內溫度達50℃以上,大部分蔬菜無法成活,只能種植兩茬。由于棚頂的光伏發電板減少了紫外線對作物 的破壞,光伏大棚的蔬菜品質和產量也優于傳統大棚。而光伏蔬菜大棚在冬季能防止棚內熱量向外輻射,減緩夜間溫度下降,達到保溫的效果,免去了草簾覆蓋這一工序,節省了人力和物力。同樣,合理的遮光也為養殖業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而漁光互補的光伏項目則適合種植水生花卉和養殖魚類,以此達到養殖和光伏雙重收入。 2、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光伏產業成本 傳統方式建設光伏電站,一般為工業用地,成本高且審批困難。而利用農業大棚頂部建設光伏電站,不額外占用土地資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符合國家倡導的綠色環保農業趨勢。太陽能發電是一種環保發電方式,目前,國家大力支持發展,在配套基礎設施、貸款等方面提供扶持。對于設計壽命達30年的光伏大棚來說,利潤回報期更長遠。
3、為當地經濟創增收,為地區創旅游,為農民創收益
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與導向 近幾年國家頻繁頒布了與光伏發電有關的政策,從這一系列政策內容來看,國家扶持光伏行業發展的政策導向明確,且隨著各項優惠政策的出臺,包括規劃發展目標、補貼標準、補貼期限、資金來源在內的一系列扶持光伏發電行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已基本完善,為大力發展光伏發電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解決就業,增加農民收益 光伏大棚初期建設要大規模向農民流轉土地,農戶按照折合500 kg麥子的價格獲得土地流轉收入,農民除了獲得流轉土地的租金以外,公司可以為當地農民提供工作崗位,解決“40、50、60”年齡段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使農民不用遠出打工并有較好的收入。 大棚頂部是光伏電池板,可以抵抗10級大風,經受暴雨、冰雹等惡劣氣候條件,經久耐用,省去了每年更換薄膜的麻煩,降低了勞動強度。光伏大棚使用壽命達30 年,可省去每年換棚膜的大筆費用。光伏大棚的電可并入國家電網出售,使傳統大棚的產量和效益提高一倍以上。光伏大棚恒溫效果好,尤其是夏季,光伏板遮蔭情況下,可以比普通大棚多種一茬,有效提高蔬菜的質量和產量,保證蔬菜的四季生產和周年供應,收益比普通大棚翻番。光伏養殖大棚進行生態養殖,不僅能獲得同樣的生態養殖收益,同時每年又能增加一定的發電收入,真正實現了循環生態養殖和發電雙贏。為新型循環生態養殖和太陽能發電相結合提供了示范參考,具有很大的推廣意義。